不錯就好

每個學生從小到大都會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考試,而考試後的成績往往影響著學生的情緒,總是有人歡樂就有人愁。

小學時,同學間相互競爭的背後,經常有家長角力的痕跡,因為關係到家長的面子問題,所以很多學生的課業壓力是來自於家長。國高中時,部分家長的手無法完全地伸到學生的學習領域,也許會稍微鬆手;但即使有部分的家長已經放手,還是有追求成績的家長依然不會鬆懈,而成績頂端的學生也繼續朝著唯一選項「第一志願」的升學目標努力。

如果未能如願進到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失落之餘大部分學生會安住下來,因為還有下一個目標——升大學。然而對於高一新生來說,第一次月考就已是一個很大的關卡,因為班上同學多是來自不同國中的優秀學生,競爭程度遠比小區域的國中時期要激烈許多。因此我看過有些學生不能接受不如預期的成績而痛哭,也有學生從活潑開朗變得消沉自我封閉;甚至有資優班的學生,在國中之前從未拿過第一名以外的成績,雖然月考的成績已經是令人稱羨的前三名了,卻依然不能接受這種挫折,甚至用最激烈方式結束自己往後的人生道路,徒留老師和同學的遺憾與不安!而家人的悲慟更是無法想像的。

平時考試都能寫出標準答案的資優生,面對人生問題,卻找不到答案,甚至選擇令人錯愕的「答案」!

基本教育十二年,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都落在「追求成績」的窟窿裡,鑽研在知識的成長而忽略了生活教育。獲得學業的成就感甚於一切,卻錯失理解體驗生活的多樣性以及生命中已經擁有的美好。於是在成長歷程中面對不同環境,遭受困境與挫折時,無法調整自己的內心衝突,因而有脫軌、負氣的決定。

想到有本書《人生沒有最好,不錯就好》(王溢嘉,2021)。「不錯就好」是我們日常經常用來安慰別人或自己的話,但真正面臨困境時,如果無法說服自己,愈執著要「最好」、「第一」,則頭上的緊箍咒的力道愈會更加緊緊地束縛住,愈掙扎愈痛苦。其實懂得鬆綁,才能讓人生走得更遠與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