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戰爭

同事把孩子的手機給砸了。

同事的孩子上高中,得到夢寐以求的手機,孩子立刻沉迷在網路的世界中,同事三番兩次地提醒,都沒有改善,所以在孩子得到手機的三個禮拜之後,無辜的手機就壽終正寢了。

同事說:「我要用激烈的手段,讓他難以忘記。」我問同事:「孩子記得的會是甚麼?是從此就約束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還是記得自己的爸爸在盛怒的時候會砸東西?」用不約束自己情緒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恐怕行不通。

「那要怎麼辦?叫他不要一直用手機,他都不聽!」同事沮喪的說。我想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其實也是我自己的心聲,過度使用手機,已經成為孩子們的日常習慣。為了這個議題,我翻遍市面上大部分跟習慣相關的書籍,有理論也有實務,提供的方法大多成效不彰。例如連續二十一天堅持,就能培養好習慣。其實這樣說也不是完全不對,只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的動機要非常強烈才有可能。然而現實狀況是父母動機非常強烈,但是孩子毫無動機,我需要的是在這種狀況下的解答和對策。

終於有一天,我讀到一個關於建立習慣的”迷思概念”。作者說,大多數的習慣建立會失敗,是因為一個錯誤的迷思概念。這個迷思概念就是以為習慣一旦建立就會一直持續下去,但真實的狀況不是這樣。大多數習慣建立的歷程,是會被中斷,被放棄,而能成功的習慣是經歷多次反覆的歷程,最後終於被建立起來。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父母把手機給孩子,先說好每天用一小時,接下來的歷程就是孩子一定會超過時間,那就依照約定,可能需要將手機收起來三天(時間長短可一起討論)。三天過後拿出來再讓孩子試,再犯規就再收起來,接下來啟動”無限循環”模式,有一天習慣就會建立起來。

這個方法有兩個大關卡。第一個關卡就是父母覺得孩子一犯再犯,忍不住大發雷霆,造成親子關係惡劣,久了之後會想放棄,最終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無法建立。第二個關卡是手機沒收的期間,孩子會使出各種絕招,軟磨硬泡,死纏爛打,如果父母抵擋不住投降了,也是功虧一簣。

在3C的時代,不給孩子手機已經不可能,重要的是教導如何不被手機綁架。如果父母能堅定意志,不論孩子如何要求,家長都能溫和的回以”時間到了手機就還你”,孩子問一百次,就笑笑地回他一百次,或許習慣就能建立起來。總之,革命尚未成功,父母師長仍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