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枯木逢春發新芽

黃淑娟老師 臺中市立育英國中

初遇小敏時,他滿頭油膩膩及快蓋住眼睛的頭髮,黏貼在兩眼無神的臉上,宛若一隻樹懶,身上還飄散一股衣服的酸臭味。

小敏對學習不感興趣,連自身的衛生也懶得處理,因此身上常飄著異味,班上的同學都對他敬而遠之。校外教學活動小敏都沒參加過,碰到需要過夜同房間的隔宿露營活動更是不可能,因為班上沒有人願意跟他坐一起,國三的畢業旅行小敏自然沒參加。

小敏在班上是屬於學習低成就的學生,上課常趴睡功課都不交或遲交,我輔導他的第一任務就是協助他完成功課,看似簡單的任務,卻因為他懶得寫字而像牛步般遲緩,拖延許久才寫幾行,期間一直聽到他的嘆息……幹嘛要寫……要寫很多字耶……很煩啦……為什麼要寫這些討厭的東西……等等。他的持續抱怨時間,比他寫字時間多好幾倍,我當下雖然感到傻眼,但知道跟他生氣是沒用的,催促他更無用,因為他根本不在乎功課是否有完成。

後來我靈機一動跟小敏說:「難怪你會不想寫,因為答案實在太多字了,老師來幫你縮短文字!」我讓他原本要寫的答案由三行變二行,二行變一行,當他看到可以少寫字了,竟然願意寫了,我就負責幫他把習作的答案縮減更精簡,他就這樣讓我一題一題順水推舟般完成功課,寫完一科後小敏也覺得有成就感,發現自己竟然寫完功課了,雖然口中念念有詞說太累了……手太酸了……。

小敏跟阿嬤及爸爸住,從出生至今「母親」這名詞是個空白鍵,去家庭訪問時,他的父親在堆滿雜物凌亂不堪的客廳中,辛苦挪出一個小空間讓我可以坐下來,訪談中父親大肆批評小敏在家裡都懶洋洋地趴在床上或椅子上打遊戲,從不會幫忙做事。父親口沫橫飛高談闊論說起他的教育觀,突然冒出一句-「我要等兒子爛到底時再來教育他!」他的教養觀念中覺得兒子還沒有達到爛到底的地步,因此還不到他出手的時候。

聽完父親這種令人震驚、讓人跌破三觀的論調,瞬間讓我明白小敏為何會懶到不想洗澡的原因了,果真在家中,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

當我深入探討小敏看似不討喜的行徑,事實上是-長期缺乏家庭的關照及在班上很少跟同學互動所造成,這也是孩子可憐及無奈之處,因為他無法選擇出生環境又沒有好的身教引導他啊!

我的做法就是先建立師生情感鍊:

第一步給小敏有獨寵的感覺,讓他感受到老師真誠的疼愛:

我常拿一些稀奇的小點心來跟他分享,給他之前我會說:「這點心很好吃,老師很想跟你分享,只有給你喔!」

為何不說是「送給他」而是「跟他分享」,因為用詞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樣!我要讓小敏覺得他有被老師獨寵的感覺,當小敏感受到我真誠的疼愛,而不是對他碎碎念講道理,師生之間的圍籬逐漸打開一條縫隙,光開始照進來了。

第二步小心用詞避免傷到孩子的自尊:

我跟小敏說老師家中有很多瓶沒開封的洗髮精,很想拜託他幫忙使用,否則放到過期就太浪費了。他說其實家裡也有洗髮精,我馬上接話跟他說可能家裡的洗髮精沒有去油的功效,而如果是油性髮質的人很容易出油很嚴重喔!

小敏很害羞低頭說他回家會處理的,隔週來上課時看到他蓬鬆的頭髮在陽光照射下竟然閃閃發光,尤其頭髮還去修剪過,簡直是改頭換面了,讓輔導室每位老師都大力讚美-「小敏今天好帥啊!」這一句話是他從未聽過的語言,老師們的讚美肯定逐漸融化孩子冷漠的心,小敏身上的異味悄然地消失再也聞不到了!

再來最棘手的任務就是改善他懶惰不願動手做事的態度,我思索著該如何下手改善他懶散的習性。

第三步找到引發小敏願意動手做的按鈕:

我有一節服務學習課可以帶學生去做社區服務,一提到要帶他出門服務時就百般不願意。當他拿著夾子要夾人行道的菸蒂時,那個不耐煩的神情馬上表現出來,接著他開始要抱怨碎碎唸,我突然說-「等一下撿半袋垃圾的,老師請喝15元飲料;垃圾袋全滿就選30元的」,話一出,小敏馬上動手找尋較大型垃圾,連已經發臭的便當盒,他竟然認真地從草叢裡拉出來,因為大型垃圾會讓垃圾袋很快滿起來,我知道他的小心思但不點破—他肯動手,就已經是進步了。很快垃圾袋都快滿起來,我照約定帶他到學校附近的超商買飲料,小敏很興奮地在飲料櫃挑選自己想要喝的飲料,我讚美他把人行道垃圾都撿乾淨了,路人看到都在稱讚他的善行,我第一次看到小敏因為勞動的緣故,臉色紅潤、額頭上掛著汗水,整個人神采飛揚、精神充沛,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氣色與活力啊!

往後的服務學習課我都會帶他去社區打掃,師生有更多對談的機會,我跟他說:「社區垃圾雖不是我們丟的,但我們把它整理乾淨,讓整條步道變乾淨了,就是善事一樁啊!」

改善一個人懶散的習性非一蹴可及,我透過陪伴悄悄地在小敏心田種下的善種子,等待它生根發芽。欣喜的是,經過一年多的陪伴與引導,小敏真的改頭換面,國三畢業送他出校門時,他已不再是「樹懶型」的學生了。

我時常勉勵自己,只要能接住一個孩子,就盡力去試看看,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關心。因為有愛,就會有改變的力量啊!